近年來,我國服務業發展迅速,很多企業都建立起了客戶服務部門,廣大用戶的服務體驗是越來越好。但同時,由于服務業具有非實物性、不可儲存性和生產與消費同時性等特征,引發了不少問題。據中消協今年1月底發布的統計顯示,在具體服務投訴中,移動電話服務投訴量位居前五。
在移動電話服務投訴中,用戶投訴手機號碼亂收費現象不在少數。近年,隨著監管部門的大力出擊和行業運營的規范化,亂收費現象已經有所減少,但仍是手機用戶和通信運營商產生糾紛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日前,新華社再次曝出了亂收費現象。小編在此為大家整理,主要分為以下幾類:
第一種,是用戶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,被強制消費。經過調查發現,一些手機用戶每月總是被莫名其妙地多扣費,一查才知道,未經二次確認,運營商擅自為其開通了多個增值服務,比如本來46元套餐,被改成了98元套餐,抑或本來未開通彩鈴,被莫名開通了等,這些服務,也被成為“影子服務”。
第二種,是用戶在稀里糊涂的情況下,被套路消費。有的運營商以免費體驗為由,誘導消費者使用或開通業務,期滿后自動轉為收費,成為收費陷阱。
據新華社分析,這兩種扣費,主要源于運營商的電話外呼營銷,不但是我們平常接到的運營商推銷、回訪電話,還包括售后的電話。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相關的經歷,小編就在本月遭遇了某通的“強制消費”。由于上月流量不夠而買了50元的流量包,當時并沒有人告知是自動續費的,結果本月被多扣費才發現,而客服給的答復是“沒有取消,就默認自動續費”。經過多番溝通,最終因為小編不能證明不知道自動續費這件事,所以已經扣掉的錢也是沒法退回的,只好吃虧,以后吃一塹長一智了。
小編相信這樣的事情應該不在少數。希望廣大的消費者們,在接到運營商電話或者在柜臺辦理業務時,一定要詳細詢問扣費情況,同時看好條款,比如是否有自動續費等,確保自己清楚每一項扣費內容,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進行錄音或錄像,作為依據,切忌像小編一樣,稀里糊涂的就被強制消費了,還拿不出證據,只能自吞苦果。
企業想要盈利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,但是強制消費和套路消費是不是就有點過頭了?這種現象往小了說是與用戶溝通存在問題,往大了說完全可以作為欺詐消費。
在小編看來,企業想提升盈利水平,可以通過品牌建設、產品創新、服務提升等多種方式,而不是在背后搞小動作,損害用戶的合法利益。